京ICP備2022018928號-30 投訴舉報:315 541 [email protected]
中新網昆明10月15日電 題:景邁山成云南茶博會熱詞 體現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智慧和擔當
中新網記者 韓帥南
【資料圖】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體現的不僅是中國智慧和中國擔當,更將開拓出保護文化遺產的‘中國模式’。”15日,正在昆明舉行的第十五屆中國云南普洱茶國際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茶博會”)上,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文本首席專家、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主任陳耀華如是說。
圖為第十五屆中國云南普洱茶國際博覽交易會現場,工作人員展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紀念茶。 中新網記者 劉冉陽 攝
9月17日,“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本屆茶博會上,“景邁山”頻頻亮相,成為展會熱詞之一。
“景邁山古茶林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是人與自然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的典范。”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丁世明在開幕式致辭時說。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位于云南省普洱市瀾滄縣。世居于此的多個民族創造性地采用適應自然、適度利用的“林下茶”種植方式,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諧”的茶文化景觀,使得村寨和茶林實現上千年的可持續發展。
圖為兩名傣族姑娘走出景邁山古茶林。 中新網記者 劉冉陽 攝
陳耀華在茶博會上分享《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價值認知》時提出,景邁山申遺的過程,事實上也是體現中國文化自信,向世界弘揚普洱茶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為增進各國文明交流互鑒,促進民心相通添磚加瓦。
萬物有靈是景邁山人所持的樸素觀念。敬畏自然、守護生靈成為當地民眾自覺的生態倫理。當地村寨建在古茶林中,布朗族、傣族、拉祜族等各族民眾對茶山、茶園、茶葉都有著深厚感情。祖先遺訓“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茶樹”早已成為當地民眾的行為規范。
“景邁山古茶林彰顯了認識人類與自然關系的‘中國智慧’,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矛盾貢獻了‘中國方案’。”陳耀華指出,景邁山古茶林的種植方式在當今世界規模化臺地茶種植園主導的背景中十分獨特,顯示出對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生態倫理和智慧。
圖為第十五屆中國云南普洱茶國際博覽交易會現場,工作人員展示下關沱茶制作技藝吸引觀眾。 中新網記者 劉冉陽 攝
“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景邁山應當向著綠色、公平、多元、國際化的方向發展。”陳耀華提出,景邁山應在茶文化景觀遺產保護領域進行前沿探索,為世界遺產保護開拓“中國模式”。
他認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功申遺僅僅只是開始,未來要以更高標準、更大責任保護文化遺產,與全人類共同守護好世界遺產,必將顯示出中國應有的大國擔當。
普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楊中興在茶博會上推介普洱市時同樣表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填補了世界遺產中沒有以“茶”為主題的文化遺產的空白,必將引領普洱茶產業發展走向新高地,也將為世界遺產保護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完)